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观点争鸣
联系我们
中瑞国资国企改革网

电话:010-5165208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1号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争鸣
许成钢:没有控制权再分配,国企改革不会成功
发布/更新时间:2018-05-16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浏览:

5月12日,著名经济学家许成钢在当代经济学基金会和人民大学国发院联合举办的国企改革论坛上发表演讲,他认为所谓的国企改革归根到底是解决企业激励机制问题,但是如果不触动所有权或者产权,是无法设计出内在的激励机制的。


许成钢称,国企改革是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的难题,中国曾经创造了国企改革的奇迹,就在于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了私有化改革。而如果国企的一部分产权变成了私人拥有,但他们却不能拥有相应的剩余控制权(简称控制权),那么改革没有可能成功,这正是目前国企改革遇到的困难。所以国企改革最终的问题就是产权的剩余控制权问题。


何为剩余控制权?许成钢首先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特提出的这一核心概念做了解释,比如混合制改革中涉及不同的企业,企业之间实际是不完全的契约关系,使得不可能在初始合同中对所有的或然事件及其对策都做出详尽可行的规定,这就需要有人拥有“剩余控制权”,以便在那些未被初始合同规定的或然事件出现时做出相应的决策。这个产权最终的控制权归谁,谁拥有这个产权的决定权。


剩余控制权往往归资产所有人,因为具有稀缺性,在企业的相互关系中,谁拥有的剩余控制权越多,就越具有投资价值,剩余控制权越少,权利和激励也就越少。所以国企改革最终落实到控制权的再分配上,也就是说,当有一部分产权变成是私有者拥有的时候,这些所有者是不是拥有相应的剩余控制权。


“国企改革的企业激励机制不是什么人坐在企业里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市场上的竞争,通过产权交易,通过破产和兼并小企业,最终形成资源的相对最优配置,最终形成最好的解决激励机制的办法。”许成钢说。“国企改革是世界性难题,但中国创造了改革的奇迹,就在于中国改革过程中,民企部门从无到有,从零到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许成钢介绍了他们进行的全国性调查结果,1997年到2005年中国进行了世界规模最大的私有化改革,并取得了成功。原因就在于,当把企业售卖给企业的CEO和他的团队的时候,也清楚地进行了控制权的转移,于是业绩也改进得最多。


关于改制之后控制权的转移,许成钢认为首先是控制权从谁的手里转到谁的手里,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看有什么变化:

1、是不是从地方政府转移到了企业所有人手里;

2、是不是从本企业内部的党委转移到企业手里;

3、企业CEO控制权有什么变化;

4、企业董事会的权利有什么变化;

5、企业股东代表大会的权利有什么变化。


关于控制权包括哪些方面,应该如何判断哪些控制权发生了转移,他认为可以分为6个方面:

1、谁决定最高层的管理人员;

2、谁来决定企业的招募和裁人;

3、谁来决定企业职权的工资以及整个的福利相关问题;

4、谁控制企业融资的问题;

5、企业利润是怎么样分配的;

6、企业的生产和营销。


许成钢总结到,国企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把企业的资产能够以最优的方式重新分配,也就是它的控制权如何最优分配。这需要资产是可以销售的,可以有人买的,这当然和私有产权紧密不可分。但是很可惜从2006年以后这样的改革停止了,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推荐阅读:

    • 《国资国企改革与混合所有制实务手册》--全新出版
    • “国企国资改革与混合所有制实施”专题培训班
    •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职工持股”方案设计及辅导服务
    
• “国有企业改制”专题咨询服务
    • 江西中恒建设集团成功改制 获省建设厅高度赞扬
    • “薪酬激励与绩效管理”专题咨询服务
    • 中电瑞华咨询公司--国企改革与转型咨询专家!


新闻资讯 | 咨询服务 | 培训课程 | 改革案例 | 政策法规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s Reserved @2015
中瑞国资国企改革网 技术支持:行知科技
展开
京ICP备100244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