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央企改革
联系我们
中瑞国资国企改革网

电话:010-5165208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1号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央企改革
五大话题折射央国企改革新机遇新气象
发布/更新时间:2024-03-14     文章来源:中国证券报
点击浏览: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中国证券报》10日刊发文章《五大话题折射央国企改革新机遇新气象》。文章称,5日提交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关键之年,价值创造、结构调整、新质生产力相关标志性的改革全速推进;市值管理、ESG等“含金量”高的改革锐意前行。

国资央企改革新进展新作为备受各方关注。让我们聚焦执着前行中的国资央企改革,透过一系列热点话题,倾听改革铿锵有力的足音。

热点话题一:
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

国企改革关键年,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成为改革重点方向。如何提高央国企的核心竞争力?围绕这一关键之问,国资系统代表委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展开讨论。

“作为科技型中央企业,聚焦核心功能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途径,就要坚持‘科技创新服务和产业培育孵化’的发展定位,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增强核心功能,围绕价值创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晓晨说。

在他看来,要全面系统打造价值创造的“关键引擎”,体现强化核心功能,全力推动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体现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以实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另一方面,不断优化价值创造的“产业结构”,将创新资源向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集中,努力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全面提升价值创造的“整体能力”。

科技创新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变量,也是增强企业核心功能的重要保障。

“进一步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国人大代表,包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孟繁英介绍,包钢集团作为新材料企业,近两年研发投入已累计超过百亿元,2023年科研投入强度达到4.8%。特别是稀土领域科技创新,充分体现了国有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和科研带动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永才表示,提升“核心竞争力”强调企业内生的竞争实力,要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主任周丽莎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将在强化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安全支撑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不断推进相关重点工作。

热点话题二:
如何加快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

国企改革关键年,如何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让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提升、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更加有力?“整合”成为一个关键词。

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稀土行业一直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同质化无序竞争等问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敖宏建议,加快实施我国稀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国内稀土产业进一步深化整合。“此举能有效推动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统筹产业链各领域各环节协同协作,更好地发挥共赢发展效能,不断集聚、巩固、拓展我国稀土产业全球竞争优势。”敖宏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刘国跃看中的是,通过整合拓展提升优质市场占有率,全力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国家能源集团将超前布局一批优质煤炭增储产能,加快推动‘疆煤出区’新通道建设。”他进一步介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电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江毅表示,要持续创新发展方式,积极运用专业化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等方式获取和开发资源,扩大有效投资,保证质量效益,有效防范风险。

“近期,有关部门或针对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出台相关举措,从评价制度、考核制度、监督制度等方面出发,消除国有企业在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模糊地带’。”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预计。

热点话题三:
如何做好市值管理

国企改革关键年,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成为新要求。借力资本市场,在提升内在价值的同时实现市值的同步提升,成为国资央企改革加速破局新方向。

作为我国最早一批“拥抱”资本市场的公司,东方电气借助资本市场,夯实了高质量发展基础。“我们坚持积极回馈股东,制定合理持续的利润分配政策,近10年来实施现金分红超过40亿元。”全国政协委员,东方电气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俞培根表示,下一步将提升上市公司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能力,助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据介绍,东方电气集团将探索制定市值管理工作方案,做到内在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匹配。建立以公司领导挂帅的市值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市值管理评价考核体系,确定市值管理目标,落实市值管理责任。

“我们将秉承‘以合规管理为底线、以市值管理为核心’理念开展资本市场工作。公司将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严格依法规范运作,也会科学制定股东回报规划,系统研究大股东增持、现金分红、股权激励等方式,积极维护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形象,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俞培根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董事长马永生则建议,尽快建立央企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指标体系;从国家层面加强政策统筹,出台相关政策及实施细则,建立完善相关指标体系,在评价导向上保持协调一致。

此外,他认为,应切实增强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便利性,从延长回购实施期限、取消事前回购方案披露要求、强化事中事后披露等方面进一步完善A股回购监管规则。

“市值管理的核心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提升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以持续的业绩增长和稳健的财务表现,为投资者带来务实进取的股东回报,并使公司的市场价值与内在价值保持一致。”孙永才表示,公司建立了市值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指导所属四家上市公司开展相关工作,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努力将中车各方面相关利益进行综合动态平衡,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分析,加强央企市值管理工作,有利于推动企业通过回购、分红等方式回报投资者,也有利于推动企业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做大做强,进一步发挥央企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热点话题四: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国企改革关键年,向“新”而行,央企如何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成为当务之急。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表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是企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于旭波介绍,2024年,通用技术集团将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发展,增强体系化发展能力,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和“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
在全国政协委员,麒麟软件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谌志华看来,作为支撑和保障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基础软件,操作系统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十分重要。有必要加快推动国产操作系统发展,尽快确保主流产品实现由“可用”到“好用”。

越来越多的能源、资源类央企也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培育新产业、新赛道。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刘国跃表示,国家能源集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路径是“两端发力、一个重塑”,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低碳化、谱系化发展上发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质量发展上发力,重塑形成包括“煤火风光水、化油气氢核等能源谱系+物流贸易金融支撑+产学研融通”的综合现代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江毅表示,中国华电将围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培育壮大以风电光伏新能源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延伸氢能、储能、碳交易等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产业链,打造华电综合能源产业圈,大力推进数智化、人工智能与能源电力融合赋能,加快建设“数智华电”,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未来,央企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可能会增加。”周丽莎认为,国有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发挥科技创新作用、产业控制作用、安全支撑作用,增强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热点话题五:
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国企改革关键年,作为实现国家战略发展的“排头兵”,央企如何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助力加快构建中国特色ESG体系,成为央企上市公司的一道必答题。

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负责人谢小兵在今年初曾介绍,央企上市公司积极扩大ESG报告覆盖范围,到去年已经实现了80%的覆盖率。按照工作安排,2023年度报告披露要做到全覆盖。

“要加快ESG信披体系的完善,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和行业特色的ESG评价体系,推动企业提升ESG管理实践,促进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韩峰建议,构建中国特色ESG信息披露及评价监管体系,完善适应中国企业的ESG评价体系,优化评级方法。推动企业构建ESG管理体系。

多家国资央企在绿色低碳发展、履行社会责任和加强内部治理等方面以身作则,引领中国特色ESG建设。

“‘双碳’目标下,很多国有企业在推进自身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正努力在清洁生产、低碳技术开发、节能降耗等方面形成示范引领。”孟繁英建议,出台稀土永磁电机替代工程支持政策,发展壮大稀土永磁电机产业;给予钢铁企业建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相关政策支持;规范完善新能源结构用材标准体系,进一步推广绿色钢材。

孙永才介绍,由中国中车牵头,联合相关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已实现永磁牵引系统、碳化硅变流、二氧化碳空调等新技术的突破。这些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高可靠性等优势,已具备大规模应用推广的基础。他建议,研究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标准规范和新技术应用的政策支持方案,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提升城轨车辆的绿智水平及运营安全性。
新闻资讯 | 咨询服务 | 培训课程 | 改革案例 | 政策法规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s Reserved @2015
中瑞国资国企改革网 技术支持:行知科技
展开
京ICP备1002442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