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科技创新
联系我们
中瑞国资国企改革网

电话:010-51652086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11号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创动态
70岁的国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焕发新活力
发布/更新时间:2024-01-04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
点击浏览:

2023年12月初,重庆轨道交通15号线建设项目现场,数十座的桥墩凌空百米,成一线分立于山间,桥墩顶部两侧挂着对称的蓝色“箱子”,远看施工现场空无一人,但其实施工涉及的所有人、材、机,都在这个“箱子”里,这个“箱子”就是由中建三局三公司和中国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联合研发的“自平衡智能挂篮”,通过开发全套智能控制系统,整机走行、模板调节、支点转换等一键操控,使桥面结构如同有生命一般不断生长合拢,可减少人工50%,改变了传统挂篮施工作业方式,提高了大跨桥梁智能建造整体水平,成为“中国建造”基建领域的又一“神器”。
从“空中造楼机”到“住宅造楼机”,从“桥梁造塔机”到“自平衡智能挂篮”,成立70年来,中建三局三公司始终致力科技创新,在机场站房、桥隧道路、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形成一项项关键装备、关键技术,其中超百项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公司目前提供从投资、金融、设计、建设、管理、运营全链条建筑服务方案,2023年合约额突破1000亿元。

自主创新 科技当自强

中建三局三公司自成立之始,血脉中便流淌着创新的血液,其发展之路,也是科技自强之路。
1953年,在国家“一五”计划建设的背景下,该公司前身建工部西南建管局四公司在重庆组建成立,此后在渝先后建成八大兵工厂、新中国西南地区第一座火力发电厂——507发电厂、世界影院建筑结构纪念碑——山城宽银幕电影院等一系列重要工程,在军事、工业、民用等建筑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建造技术与经验。

1971年,随着“三线建设”拉开大幕,该企业作为建设主力军,从重庆千里调迁贵州水城(今六盘水),建设“大三线”电力、建材的重要供应基地——水城电厂和水城水泥厂。但由于工程地处深山,工程建设必需的河砂需要从数百公里外的桂黔边境运来,费时费力,成为阻碍“三线建设”重点工程施工的“拦路虎”。该公司建设者将眼光转向了随手可得的山砂,通过数百次试验,攻克重重技术难题,成功实现了山砂对河砂的替代,在“三线建设”中得到广泛运用,并于1978年获评中建三局首个“全国科学大会奖”。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建筑的结构更复杂、功能更多样,亟待新的建造技术支撑。20世纪80年代,在厦门富山国际展览城的建设中,三公司仅用157天便完成了按国家定额需要450天的工期任务,创造了厦门特区建设史上罕见的“富山速度”,此后又在厦门市政府大楼等项目施工中,开创了国内大面积玻璃幕墙施工、高层建筑预应力技术、将GPS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等一系列先河。20世纪90年代末,微型电子计算机在国内逐步开始推广,在上海正大广场项目施工中,三公司会同华中科技大学等开发“施工虚拟仿真技术”,利用电脑虚拟现实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三维实时仿真,在国内率先将数字技术引入建筑施工领域。

通过坚持自主创新,三公司近年来在机场站房、桥隧道路、石油化工、超高层建设等领域形成了1000余项专利、工法,为不断拓展建筑的高度、跨度、深度提供解决方案,名片工程遍布东西南北中,累计揽获鲁班、国优奖58项。

智能建造 立行业潮头

数字化浪潮席卷建筑行业,智能建造成为中建三局三公司不断攀登技术高峰的又一突破领域。

20年前,超高层建筑建造普遍采用滑模、爬模、提模等施工技术,但随着建筑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复杂,不仅要承受较大的垂直荷载,还要承受较大的水平荷载,传统模架已经很难满足施工的要求。

为破解这个难题,中建三局三公司参与自主研发并更新迭代的超高层建筑智能施工装备集成平台(简称“空中造楼机),实现了数百米高空的云端工厂化建造,形成流水作业,最快三天可建一层楼,并且建筑工人不用日晒雨淋,在平台内各作业层接力完成钢筋绑扎、模板支设、混凝土浇筑和养护等,上千吨重的设备2个小时就能完成顶升一层。此后,三公司又将“空中造楼机”技术拓展到高层住宅建设,在全国首创“住宅造楼机”,大大提高高层住宅建造效率。

宜昌伍家岗长江大桥是高塔悬索桥,南北两岸的主塔高达157米,具有渐变(底粗顶细)、倾角(两根主柱向内倾斜2度)、施工受天气影响大(大风、降雨影响大)、安全控制难度大等特点。

在大桥建设过程中,中建三局三公司联合中国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全球首创“整体自适应智能顶升桥塔平台”(简称“造塔机”),其工作原理也是受到“空中造楼机”的启发,实现多作业层高效协同施工,工作效率提高30%以上,在百米高空如履平地。相对传统液压爬模技术,造塔机施工效率提高30%以上。“空中造楼机”“住宅造楼机”“造塔机”还接连亮相2022年、2023年中国国际智博会,其中,“住宅造楼机”入选住建部发布的《智能建造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服务典型案例》。

空调风管走向与主体结构“相撞”、给排水系统在个别部位受到阻挡、钢结构与混凝土结构标高交叠……电脑上便会立即“亮起红灯”,广州白云国际机场项目的技术人员即刻对相关节点图纸进行优化。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运用,实现了工程建设“预施工”的电子模拟,一模统筹、一模到底,告别土建、钢构、安装、装饰等专业各自按图施工、过程调整的传统建筑逻辑,让每一个构件、每一道工序都清晰可见。以数字化为引擎,让数据驱动生产、驱动装备为智能建造提供全方位动力,三公司成立了BIM中心,将这一技术全面应用于工程建设,在多个重点项目共配备500余人的专业BIM团队。

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厦门翔安国际机场项目施工现场,一系列智能革命正在发生:机器人变“工友”,自动放线、砌筑、焊接、喷涂等工序样样在行。以抹灰机器人为例,它身高1.8米,与成人身高无异,将灰浆装进“肚子”,伸“手”即可将灰沙一抹到顶,效率可达人工的8-10倍……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但长期以来存在能源与资源消耗大、劳动力日益短缺、科技水平不高等问题,三公司正通过不断探索智能建造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推动解决行业问题,引领行业不断发展。

绿色建造为“双碳”助力

绿色建造理念的深入贯彻,让建设不再是破坏生态,还有退沙还林,与自然和谐共生……

襄阳市鱼梁洲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荒洲,中建三局三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组建联合研发团队,通过优化酸性杂质土壤结构、改造地形水系,改良了135万平方米土壤(相当于2个故宫的面积),栽种了100万平方米的植被,将其变为一片鸟语花香的绿洲。

在雄安新区首个大型综合性公园——雄安悦容公园,在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武汉东湖绿道等,三公司自主研发了一系列绿色技术,让人们在大自然中乐享诗意栖居。

该公司还在大型公建、新能源厂房、光伏发电等领域数百个项目,全面引入绿色建造理念,武汉中建·光谷之星等项目获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和LEED金级认证,重庆亚欧汽车零部件厂新建项目作为全国首家零碳排放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每年节约用电量1158.5万度。
新闻资讯 | 咨询服务 | 培训课程 | 改革案例 | 政策法规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Copyrights Reserved @2015
中瑞国资国企改革网 技术支持:行知科技
展开
京ICP备10024427号-5